蘇轍_蘇轍的读音_蘇轍的意思
蘇轍的读音 蘇轍的意思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概述内图片来源:
“蘇轍”的读音
【拼音读音】
[sū chè]
【汉字注音】
ㄙㄨ ㄔㄜˋ
【简繁字形】
苏辙
【是否常用】
否
“蘇轍”的意思
基本解释
(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年间进士。官至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后被贬,晚年定居颍川,号颍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辞典解释
苏辙sū chèㄙㄨ ㄔㄜˋ人名。(西元1039~1112)字子由,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的次子。行文汪洋澹泊,与其兄苏轼齐名,世称为「小苏」。累官门下侍郎,晚年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著有《栾城文集》等。
英语 Su Zhe (1039-1112), northern Song writer and calligrapher, one of 三苏 and one of 唐宋八大家
网络解释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概述内图片来源:“蘇轍”的单字解释
【蘇】:1.植物名。即紫蘇,又名桂荏。2.薪草;柴火。3.取草;割草。4.取;索取。5.蘇醒;復活。6.引申為睡醒。7.蘇息;恢復。8.拯救;解救。9.鳥尾。10.引申為下垂之物。11.古國名。建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12.同“疏”。散開;鬆開。13.同“傃”。相向;朝向;指向。14.用同“酥”。酥軟。15.用同“酥”。酥油。16.江蘇省的簡稱。17.蘇州的簡稱。18.姓。
蘇字的详细解释
【轍】:同“辙”。
轍字的详细解释
“蘇轍”的相关词语
蘇劇 (sū jù)蘇繡 (sū xiù)蘇打餅乾 (sū dǎ bǐng gān)蘇活 (sū huó)蘇生 (sū shēng)蘇州碼子 (sū zhōu mǎ zǐ)蘇白 (sū bái)蘇伊士運河 (sū yī shì yùn hé)蘇丹 (sū dān)蘇打 (sū dá)烏蘇里江 (wū sū lǐ jiāng)蘇維埃 (sū wéi āi)蘇娘 (sū niáng)蘇復 (sū fù)歐蘇 (ōu sū)蘇子 (sū zǐ)蘇塗 (sū tú)蘇門答臘 (sū mén dá là)蘇格蘭 (sū gé lán)老蘇 (lǎo sū)
離轍 (lí chè)沒轍 (méi zhé)轍亂旗靡 (chè luàn qí mǐ)車轍 (chē zhé)長者轍 (zhǎng zhě zhé)改塗易轍 (gǎi tú yì zhé)千古一轍 (qiān gǔ yī zhé)分轍 (fēn zhé)軾轍 (shì zhé)閉門合轍 (bì kǒu hé shé)通轍 (tōng zhé)還轍 (hái zhé)十三轍 (shí sān zhé)涸轍之鮒 (hé zhé zhī fù)駐轍 (zhù zhé)轍跡 (zhé jì)無轍 (wú zhé)隔轍 (gé zhé)復轍 (fù zhé)鐵轍 (tiě z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