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宮調_諸宮調的读音_諸宮調的意思
諸宮調的读音 諸宮調的意思
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据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諸宮調”的读音
【拼音读音】
[zhū gōng diào]
【汉字注音】
ㄓㄨ ㄍㄨㄥ ㄉㄧㄠˋ
【简繁字形】
诸宫调
【是否常用】
否
“諸宮調”的意思
基本解释
宋、金、元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起源于北宋。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西厢记》和两个残本金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参阅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辞典解释
诸宫调zhū gōng diàoㄓㄨ ㄍㄨㄥ ㄉㄧㄠˋ一种古词曲。敷演故事,略如弹词,盛于宋、金间,属于说唱文学。因由许多宫调不同的曲牌所联缀成篇,故称为「诸宫调」。如董解元的《西厢记》。 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说唱。」
网络解释
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据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諸宮調”的单字解释
【諸】:1.眾多、各個:“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2.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3.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4.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5.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6.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7.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諸字的详细解释
【宮】:同“宫”。
宮字的详细解释
【調】:[diào]1.戲曲和歌曲的樂律;調子。2.指詩的韻律、氣韻。3.指人的志向,志趣。4.才情,才調。5.說話、讀書等的腔調。6.指語音上的聲調。7.指言辭。8.選調;遷轉;更動(工作、位置)。9.徵調,徵發。10.轉動。11.調換。12.用同“掉”。擺弄。13.掉,落。14.准備,置辦。15.計算。16.古代賦稅的一種。[tiáo]1.協調;使協調。2.適合,符合。3.調和;調配。4.調停使和解。5.調試;調弄;演奏。6.調劑。7.調理,調養。8.治理。9.馴養,訓練。10.馴順。11.戲弄;嘲笑。12.挑逗;逗引。13.挑撥,挑唆。14.欺騙。15.拋擲,扔。1.16.見“調調”。2.架勢;樣兒。3.論調;腔調。
調字的详细解释
“諸宮調”的相关词语
袞袞諸公 (gǔn gǔn zhū gōng)百家諸子 (bǎi jiā zhū zǐ)諸郞 (zhū láng)諸衧 (zhū yú)諸書 (zhū shū)諸葛筆 (zhū gě bǐ)諸劌 (zhū guì)諸華 (zhū huá)諸郎 (zhū láng)諸作 (zhū zuò)諸頭 (zhū tóu)諸衆 (zhū zhòng)諸繩 (zhū shéng)諸彥 (zhū yàn)諸羅 (zhū luó)諸務 (zhū wù)攬諸 (lǎn zhū)礷諸 (lán zhū)諸婦 (zhū fù)諸葛亮借東風 (zhū gé liàng jiè dōng fēng)
龍宮 (lóng gōng)離宮 (lí gōng)後宮 (hòu gōng)東宮 (dōng gōng)阿房宮賦 (ē fáng gōng fù)攢宮 (cuán gōng)離宮別舘 (lí gōng bié guǎn)宮廚 (gōng chú)宮幃 (gōng wéi)宮葉 (gōng yè)紺宮 (gàn gōng)傾宮 (qīng gōng)冷宮 (lěng gōng)連昌宮 (lián chāng gōng)宮廬 (gōng lú)雪宮 (xuě gōng)金宮 (jīn gōng)東宮三師 (dōng gōng sān shī)馮宮 (féng gōng)宮樂 (gōng lè)
長調 (cháng diào)變調 (biàn diào)單調 (dān diào)陳詞濫調 (chén cí làn diào)筆調 (bǐ diào)絕調 (jué diào)語調 (yǔ diào)論調 (lùn diào)韻調 (yùn diào)協調 (xié tiáo)強調 (qiáng diào)對調 (duì diào)詞調 (cí diào)調辭 (diào cí)崑調 (kūn diào)調舌弄脣 (tiáo shé nòng chún)凡調 (fán diào)調幅 (tiáo fú)馬頭調 (mǎ tóu diào)調劑 (tiáo jì)